Nate真是个让我又爱又恨的人啊 第一季里 他是我唯一喜欢的人物 第五季里 他是我唯一讨厌的人物 人物的出场设定就是个花花公子 一二季还以为他浪子回头 可能当时也决心回头了(除去和lisa那次) 但在发现Brenda背着自己和陌生人发生性关系并一直欺骗着自己之后 和自己妻子Lisa自杀之后 自暴自弃般地回到了最原始状态 一直到Brenda怀孕时 他还是狗改不了吃屎地和所谓的红颜知己乱搞 Lisa说过 他只是一直追求自己没有的新鲜的生活 我越来越讨厌他 讨厌他脾气变得越来越差 讨厌他仿佛一直压抑着在寻找一个出口 讨厌他为了所谓的家族责任而放弃做自己 讨厌他在brenda为他改变时最需要他时他却背叛了对方 讨厌他在医院醒来时对怀孕八九月的brenda说分手 但在他死那刻 却原谅他了 突然想起当初的Nate 是这样的
他是个爱着Kurt Cobain的戴着棒球帽留着邋里邋遢的过长金发抽着大麻的离家叛逆年轻人 没有份正式的工作 浑浑噩噩过了半生 和西雅图的一半女人都搞过 在某一天父亲死后 母亲说需要他陪在身边 他留下了 留下的还有父亲留给他的并不喜欢的事业 他大发雷霆之后 还是默默扛起了家族责任 努力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尽管最后还是失败了 他说自己真正害怕的 就是自己曾经决不选择但最后选择的那种生活 可谁又不是呢 不知不觉中 我们都已成为自己曾经最不想成为的人 成为又一个父/母 像我们的父母那样Claire和母亲的关系冲突有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青春期的叛逆中二 觉得没有人理解自己 很容易对看起来像小混混的坏男孩有兴趣 第二个阶段是在大学取得了一定成就 自我价值得到了膨胀 不再听从母亲的意见 她身上或多或少有许多当代年轻人的影子 这个家庭里所有人都在压抑着 爆发过 也泄气过 但生活还是照样过
Nate死后 大家都过上了自己算得上满意的生活 Ruth不再一心围着丈夫转 和姐妹在一起有了自己的生活 David发现心魔原来是自己 而哥哥Nate会一直微笑着陪在他身边 Rico的事业蒸蒸日上 这个大男子主义但又心地善良的男人终于有了自己做主的地方 不再受限于人 Claire独自一人去了纽约 继续自己的艺术之路
这一幕太美了Claire的离别和Nate的死是全剧最令人潸然泪下的地方 她微笑告别了所有人 独自一人开车 离开了自己从未真正热爱过的洛杉矶 穿过美国西部 奔向纽约 承载着母亲的寄托 亲人的祝福 自己的梦想与憧憬 车窗里映着Nate一如往常跑步的身影 仿佛第一季开始 一切都还没发生 一切都还没改变最后Claire目送他们一个接一个老去 直到自己死的那天
连续多天,终于看完了《六尺之下》全五季。
观看过程中,心情起起落落、挣扎愤懑,一种模模糊糊识清自身人生形象的慌乱、疑惑和震惊穿插在看剧过程中澎湃起伏,仿佛借由此剧对自己三十年的人生初次有了种粗糙的触感。
在看第二季David与各种同性乱搞迷失的时候差点儿弃剧。
看完后寻珠觅宝般仔细搜寻着一条条影评,然而无论如何也找不到预期的指路明灯。
讽刺般的失望……对!
像剧中所传达的主旨一样,每个人的人生难道不应该自己去评论?
何必苦苦追寻他人的指引、他人给予的存在感。
沉淀了几天,突然有若醍醐灌顶,“评论”信笔写来。
初看觉得自己像control freak Ruth, 继续看又觉得自己像懦弱的David,后又觉得自己像平和微笑的Nate, 忽又觉得自己像聪明寒冷的Branda,同时也觉得自己像善良受困的Lisa, 再看看又觉得自己有坚强明朗的Keith的特征,然而,也像独立自卑的Reco, 也似强大又柔弱的Vanessa, 还像追求真理的Claire,恍惚间又发现自己身上也有家中支柱父亲Nathanial的影子。
伟大的编剧,你把人性的复杂刻画得淋漓尽致,从每一位角色身上我都看到了自己的某方面。
主线:一个五口之家的小资产阶级白人家庭,父亲Nathanial, 母亲Ruth,大儿子Nate, 二儿子David,小女儿Claire。
一幢冷色调的大别墅也是爸爸辛苦大半辈子打拼而来的事业处所 - 葬礼屋(funeral home)。
次线1:一个四口之家的高知中产家庭,父母亲都是心理学家,行为放荡不羁,毫无礼教,毫无章法,开明的祸害型父母。
女儿Brenda从小被作为父母的心理学实验对象而出书”成名“,儿子Billy有严重心理问题。
次线2:葬礼屋里有个没人记得清他来自哪个国家的小个子精明雇员Reco,他有护士妻子Vanessa,两个孩子,属于无产阶级。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产阶级戏不多,秉持着”好人有好报,努力必有收获“的信条规规矩矩过日子。
Nathanial和Ruth性格传统,惯例活动是去教堂做礼拜,家庭氛围是规规矩矩克己复礼,所以二儿子David出于惯性和家风的原因很是尊重自己funeral director的职业而总是面无表情,虽然由于大哥远走高飞不得不接受这份讨厌的职业却仍毕恭毕敬地做好本分,连表情也一刻不放松。
大儿子Nate在西雅图食品公司底层干得不咸不淡空虚寂寞,女朋友加起来有一个连,光因他而逝的胎儿就有十几个。
小女儿Claire青春期空虚迷惘,用身体用灵魂跌跌撞撞努力寻找着生活的意义。
所幸,幸运的她在最后一集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出发并拥有了幸福。
表面上一切都很和谐。
背后呢,父亲Nathaniel死后很久儿子们才无意间发现父亲竟然有每个月定量的大麻供应商,还在某个街市有个独间,是用免费给别人办葬礼换来的。
父亲是因为生活令人窒息才私自找点乐子,是吗?
二儿子David人前规规矩矩礼貌得体,其实却是疯狂的性交爱好者,跟大哥的私生活一样混乱,只不过是同性恋。
除了无产阶级的Reco和Vanessa,其余主角都处于一种空虚迷惘放纵的状态。
他们通过身体的放纵来追求灵魂的归所追寻人生的意义。
是呵,当大家都衣食无忧医疗无忧养老无忧的时候,我们应该追求点什么呢?
饱暖思淫欲,中国老祖宗真是智慧。
当生活条件优渥的时候,淫荡与道德丧失是不是便迎头而上呢?
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社会地位吗?
无产阶级的我们像阿德利企鹅,苦苦寻找闪亮的小石子用来求爱和寻求社会地位。
当无产阶级Reco和Vanessa辛辛苦苦兢兢业业终日劳作终于有机会自己当老板成为小资产阶级的时候,万分欣喜地认为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人生一片光明。
而小资产阶级的这一家人呢,Nate至死也没有真正找到自我,在对未知的恐惧中违背道德放纵淫欲导致脑溢血暴毙。
David最终突破淫欲迷雾,摆脱自小缠绕的怯懦,寻回了童年期便丢失的勇气与力量,在爱人Keith的携手下,着手重振家族事业,似乎在幸福稳定的家庭生活中找到了活着的意义。
Claire最终意识到了自己的能力所在兴趣所在,认清了现实与梦想的差距,带着父亲给她留下的那笔基金,带着眼泪与决绝不舍地离开了小资产阶级家庭庇护所,迈出了一个人去远方追求梦想的脚步。
Nate的第二任妻子,中产家庭的Brenda,和他的艺术怪胎弟弟Billy,至死也没有从被父母亲一手造成的畸形生活中回归正常。
资产阶级的奢靡颓丧道德沦丧带来的只能是畸形产物且无法修复。
Nate的第一任妻子Lisa, 她的原生家庭应该属于无产阶级,要靠忍辱负重的工作维生。
瘦小温顺而坚持自我的她善良单纯笑容明朗充满理想遵循内心的道德与正义,连一只蚂蚁也不忍踩死,却爱上了空虚温和的浪荡子Nate, 坚守着自以为的爱情,表面上不顾家庭经济实力自身经济能力孤注一掷要做单身妈妈,内心却期盼着能通过孩子与心中神圣的爱人一家连接上,看似独立勇敢实则内心恐惧,最终确实由于某些机缘阴差阳错连接上了,孩子Maya的奶奶很喜欢孩子,叔叔姑姑也认可孩子,她得到了最想要的生活,所爱的人,所爱的孩子,但是婚姻中的她却得不到想要的滋养,她的内心如饥旱的大地般充满了裂缝,爱人却只给她晴朗的天空和和煦的风。
她跟婚姻中同样寂寂寡欢的中产姐夫有了一定的精神连接,理智而充满道德感的中产阶级姐夫虽然难敌落寞精神出轨但绝不容忍自己家人幸福纯净的天空染上私通妻妹的乌云,于是在Lisa满怀奢望再进一步的相逼中杀死了Lisa, 忍受内心折磨的他在真相被揭开时果断吞枪。
Lisa是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的人,很勇敢,很忍耐,也很自我,很理想化,也很真实,错就错在孤勇过头,可是她想要的只是幸福,是身灵合一的幸福,幻想姐夫跟她都离婚再结合从而获得身心灵之爱,有错吗?
她追求的同样是生活的意义。
Nate用身体的放纵道德的放纵去追寻生活的意义心怀愧疚心怀恐惧而死,而她用孤勇与道德去追寻自己认为的意义却被道德生生一棒打死。
充满道德感的Lisa无法去淫荡,她选择了明知很淫荡的Nate, 我们每个人基于生物本性都在寻找与自己互补的人,以为那是最稳妥的爱情,不是吗?
然而,人生的意义,自我的自由,不可能依靠任何人去取得,必须且只能依靠自己的领悟与独立去获得。
要是Lisa早点领悟到的话会不会就不会死?
而人格的独立,必须依赖于经济的独立。
他们夫妻俩就是磁铁的南北极,可以粘在一起,却永远难以契合。
Lisa死后,Nate默默改变了很多,他想向Lisa一样尘归尘土归土不要棺材不要遗容瞻仰就那么与大自然融于一起,他被妻子Lisa影响了,他要改变了,可惜老天爷不再给机会了。
Nate的第二任妻子Brenda,她的性格像被在冰水里浸过,她的父母就像北极冰原上的两只黑色不明移动物体,在广阔天地间无拘地拉屎撒尿抹下各种污迹而觉得天意如此天地间的宠儿就该如此,在金钱和社会地位的加持下充满了原始的野性。
Brenda奋力跳出冰窟,用生命的热忱帮弟弟Billy疗原生家庭的伤,同时也为自己无法在生活中勇敢前行找到了充分的理由,她放弃了追寻光明而转向抛洒热忱,抛洒的热忱越多似乎身上的寒气也越少,而最终,她终需自己疗好自己的伤。
与诸多陌生人的性交放纵便是她的疗伤,父母对孩子的伤害孩子终需亲自重演才能原谅才能使那伤口愈合。
但模仿父母的同时,自己也受到了二次伤害,毕竟她不是父母那样的人。
这二次伤害,仍需要时间去治疗,她选择了在与Nate的婚姻里疗好二次伤害。
但,Nate死了,二次伤害也许疗好了,也许没疗好,但她生命底色里的重伤却第一次如此清楚地显现,于是,向命运妥协的她与弟弟不伦地度过了一生。
父母的荒淫无度道德沦丧早已将她的生命致畸,她最终没有走出来,原因也许很简单,她的父母给她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和一个重度依赖迷恋她的同样是怪胎的弟弟 ,这便是她无法走出的魔咒。
若金钱代表着价值与地位,那德不配位便是一生的灾难,德不配位只会带来沉沦。
出生在富有的小资产阶级家庭与出生在自力更生的无产阶级家庭,哪个更好?
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金钱带给你便利,同时使你丧失抵达幸福的能力,贫穷带给你烦扰同时加冕你生存的皇冠与权杖,也就是那句话,老天爷赏给你什么也同时会让你付出代价。
无论贫穷与富有,在内心建立真正完善的自我,就敲开了幸福的门。
什么是真正完善的自我?
道可道非常道。
与之矛盾的,什么是责任?
什么是自由?
母亲Ruth也许可以告诉你答案,她16岁开始照顾病弱的奶奶,19岁在荷尔蒙的驱使下嫁给爱情,兢兢业业循规蹈矩当了35年尽职尽责的母亲。
她的内心不快乐,她向往自由。
丈夫死后的她似乎一下失去了控制。
其实没死之前已经失去了控制,她出轨了理发师Harri,理发师那里有她向往了一辈子的露营、假期、放松。
当丈夫死后,她发现露营和放松其实也不是自己的爱好,唯有无意间嗑药之后她才得到了性爱中最放松最欢愉的时刻,而幻觉中行鱼水之欢的竟是死去的丈夫Nathanial,也许这正是她想跟Nathanial之间拥有却在至他死都一直没有拥有的。
她发现自己喜欢的不是Harri,想要的应该是一种激情,后来又找了激情粗鲁的俄罗斯老头子,在他被高利贷打断腿还不问缘由地信任,毫不犹豫倾尽家财为他偿还9万美元的债务,为他支付医疗费用,让他住家里三个月,最后她发现她付出满满一片心的俄罗斯老头子其实根本不爱自己。
作为寂寞难耐的老年人的她迷恋上了呆头呆脑的青年实习生,她迷恋他的一切,不过当第三个老头子文质彬彬的George出现时,道德与责任爆棚的她自然马上弃青春年少的憨头鹅实习生如敝履,没想到George却又是一个虚伪的老骗子,隐瞒了精神病史跟她结婚。
当真相浮出水面时,Ruth非常愤怒自己陷入了爱情的圈套,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内心却不敢违背责任违背道德抛弃George,痛苦地坚守心中道德照顾这个疯癫老头子。
最终,她终于下定决心抛却了所谓道德的枷锁放弃了George。
但她还是需要男人,又一次陷入了理发师Harri的怀抱,当Harri跟天底下所有男人一样在性欲满满希望她能尽义务配合的时候,她爆发了,像一颗准备了一生而终于发射的子弹般孤身离开了可能有野熊出没的露营地,走啊走啊走啊走啊,想象中的她一枪崩了理发师Harri,一枪崩了文质彬彬的George,一枪崩了俄罗斯糟老头子,连青梅竹马亲老公Nathanial也一枪崩了,她终于感受到了人生中从未有过的自我的力量。
Ruth是个非常善良责任心非常强的人,传统而有其内心的敏感和骄傲,不过老年人的世界,爱情还存在吗?
她遇到的终归是一个个尚没有达到自我和谐满足的破碎个体,也就是一个个失败的糟老头子,哪个都不如原配老公,难道,原配老公其实才是上帝的赏赐?
难道老年的Ruth不应该渴怀对爱与激情的希冀?
讲来讲去,这个锅好像只有由“一夫一妻制”来背了。
它禁锢了人性,它压抑了人性,它让真爱变成豆腐渣,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到底是婚姻制度在束缚你,还是你心中的枷锁在束缚你呢?
在你的心中婚姻的枷锁好像隐形的电网,其实那道隐形电网根本不存在的。
Ruth与原配的爱情是爱情吗?
当然是,她为什么还想要追寻幻想中的爱与激情?
是因为人的本能——追寻真正自我,错误的是心理不成熟的专职家庭主妇Ruth总把所追寻的自我寄托在一个个在幻想中完美的个体身上,一味向外探索而遗忘了向内探索,没有通过事的磨练打破自我的无形牢笼从而从内而外解放自我,缺了王阳明的”事上练“。
Ruth只是被自己困住了,出轨男人Harri的露营假期放松可以自己通过朋友什么的去完成而不必一定得丈夫带领着才能去做的,第二个霸道俄罗斯老头子、年轻的呆头鹅实习生、第三个精致老头子George带给她的所有从未拥有过的体验,本质上都是她自身的性格想要渴求的某些特质的间接获得,当在想象中举起枪崩了一个个男人的时候,她的自我终于完善,可惜花费时间有些太长,受困了一辈子。
人好像终其一生都在与自己的欲望作斗争。
真爱是什么?
其实一个完善成熟的人是不需要追寻真爱的,追寻到的都是虚假的爱情。
真正的爱情像风吹过大地,像水流过荒漠,一切都是缘分天定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不是荷尔蒙的驱使,不是社会属性的需求,与年龄无关,与身份无关,与物种无关,付出即喜悦,付出不需回报,仅仅是享受付出,且对方刚好也一样,完美契合,是云淡风轻,是山水氤氲,是一种精神的自由,天地之爱,万物之爱皆如此。
普通人挣扎在情欲中浮浮沉沉,惟有灵性有悟性之人可得之。
但当大彻大悟之后,一般是经历世事牢牢卡在社会位置中后,其实所谓的真爱早已不再重要,因为你自身的存在就足以悦己开心生活一辈子,自身已经形成了一个自我生态圈,拥有了爱的发动机,源源不断输出对自身对世界的爱,这个时候真爱就随缘了。
两个各自拥有爱的发动机的人,才有资格获得真爱,这种真爱,与现实无关。
大彻大悟需要时间和事上练,所以激情青春的凡人们终究是要陷入爱情,终究是要在生物本能下选择所谓的爱情,选择最强大最有社会优势的另一半进行生命的繁衍,自然的进化本该如此。
在婚姻围城里苦苦挣扎的人们,其中聪慧幸运的一小部分会发现,其实家庭是可以充当那片追求自我、实现自我的实验田的,家庭之上也是朗朗晴空,就看你的思想是否能穿透隐形的枷锁。
这部分人终将过关斩将获得白发苍苍的爱情。
责任、道德、自我、自由、意义、现实、真爱,这些是每个人穷其一生都在追寻摸索的。
孰对孰错?
该与不该?
幸不幸福?
问自己!
通过一部伟大的电视剧开悟人生,何其所幸!
彼何人斯?
其心孔艰。
胡逝我梁,不入我门?
伊谁云从?
维暴之云。
二人从行,谁为此祸?
胡逝我梁,不入唁我?
始者不如今,云不我可。
彼何人斯?
胡逝我陈?
我闻其声,不见其身。
不愧于人?
不畏于天?
彼何人斯?
其为飘风。
胡不自北?
胡不自南?
胡逝我梁?
祗搅我心。
尔之安行,亦不遑舍。
尔之亟行,遑脂尔车。
壹者之来,云何其盱。
尔还而入,我心易也。
还而不入,丕难知也。
壹者之来,俾我祗也。
伯氏吹埙,仲氏吹箎。
及尔如贯,谅不我知。
出此三物,以诅尔斯。
为鬼为蜮,则不可得。
有靦面目,视人罔极。
作此好歌,以极反侧。
《诗·小雅·何人斯》https://youtu.be/oE6PfDsYVjATo Nathaniel Samuel Fisher. Jr., 1965-2005.
一到五季。
从头到尾都是死亡,幸福,人生的话题。
一开始没有人是幸福的,除了Nate和Rico。
老Nate纠结,Ruth纠结,David纠结,Clair纠结……Nate的幸福在于逃离了这个家庭,也安于逃离的状态。
直到他回到这个家,并且在父亲死后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之后,他变得不幸福了。
甚至是,所有的不幸都开始围绕着他。
接手不喜欢的职业,和Bren订婚又难堪地分手,手术历经生死,妻子投海,再次结婚又发现爱不下去,直至死亡。
Rico一家一开始幸福的令人羡慕。
一直到Vanessa母亲死后,开始抑郁,他们的小生活才渐渐有个灰色的阴影。
那个阅男无数的舞女是他们彼此完全信任与忠诚幸福生活的终结。
和好如初是只是一个描绘愿望的词汇,不能描述现实。
好在他们也是和好了。
然而和最初的那种幸福相比。
(太喜欢Rico一家。
看到Rico被舞女玩弄的时候简直气疯了。
以至于脱衣舞女的事情出现的时候我虽然明明知道这对他们爱情婚姻的伤害,但是当看到两个人分别和不同的人上床时,我还是不能接受。
大概是太喜欢Vanessa和Rico这对夫妻的相处模式和他们最初完全忠诚坦白的爱情。
)其他人却相反,慢慢变得越来越与自己和解,慢慢让自己幸福起来。
Ruth变了,David变了,Clair变了……每个人都开始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弥补着自己曾经的遗憾。
Nate回家和老Nate去世,让这个家产生了改变。
一开始觉得Nate是改变这个阴沉无聊压抑家庭的一味药,对他充满着期待。
事实上他确实慢慢改变着这个家。
但是人却变得越来越纠结。
在快要和Bran结婚时候,去Seattle和Lisa一夜情怀了孩子。
一开始我是讨厌Lisa的,明知道Nate不爱自己,却始终黏腻着,不肯彻底离开,一直到有了Maya,甚至到结婚以后,她都认为Nate心里放着的是Bran。
事实上,Nate没法否认。
原本Lisa决然的死可能是她唯一值得赞赏的,直到后来她姐夫深藏的她的照片被发现。
她的死也从悲伤动人变成令人感慨人心难测了。
Nate也并不无辜,一定要等Lisa死了才死乞白赖的证明自己爱Lisa。
但是谁知道呢,或许Lisa真的活着回来,事情又是另外的样子。
真正爱Lisa大概是Lisa的姐夫,一把枪结束了自己。
当然我们可以说Nate要照顾Maya,不然也会去死。
但是Lisa的姐夫有妻子,有孩子,还是死了。
Nate在死前跟bran说的话,让人同情起bran来。
开始很不喜欢bran,婚前恐惧滥交的时候厌恶简直到达顶峰。
一直到她和Nate结婚,她也像Lisa一样开始质疑在Nate心里自己究竟能不能比过一个死人,质疑Nate是不是爱自己和孩子。
Bran是聪明的、坚强的、独立的,最后某种程度上也变成了Lisa。
当她也变得无助和无奈起来,竟然成了她和Nate结束的开始。
多么讽刺。
Ruth从一个不为自己考虑也不为别人考虑的control freak变得有勇气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她的几个男朋友个个都还不错。
就连那个粗暴直接的俄罗斯人有时候也显得可爱。
最后她跟bran说,motherhood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事情。
忽然被她感动。
不管怎样,对于她的孩子们而言,她的付出是伟大的。
David是紧张的,像绷紧的皮筋,不能有多余的动作。
他太小心谨慎,太守规矩。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后来他和抢劫犯的经历,让他在好不容易因为有Keith的存在而放松了些以后又不得不变得更甚于过去的紧绷绷起来。
Keith最终还是David的良药吧,虽然两个人也有那么多的不合适,那么多的争吵和异见,最后还是相守至死了。
David死前仿佛看见Keith,然后满脸笑容得去了。
Clair是结局最好的人了吧。
离开了她从不热爱,但又舍不得的家。
她的离开不仅是她的离开,也意味着Ruth的自由和哥哥们的爱。
她可以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嫁给让她安定幸福的人,最后安然睡去。
然而又是孤单的。
Ruth走时,儿女、爱人皆在身边,Rico走时,Vanessa在身边,David走时,Keith在身边,Bran走时,Billy在身边……唯有Clair身边只是一个亚裔女佣。
当然还有那些代表着她的照片。
一个家庭的故事,涉及了三代人,就这样结束了。
未来未知,明天未知,把每天都当做在世上的最后一天去爱,去享受,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追完《火线》之后,本打算追《黑道家族》的,但网络上却找不到未删减版的资源,于是就看了《六尺之下》。
相较于《越狱》的紧促,《绝命毒师》的深刻以及《火线》的宏大,似乎很难找到一个恰如其分的词来标记它,一番纠结之后,我想到了“平淡”和“荒凉”。
平谈是我看它时的状态,荒凉是我看完它时的感受,却都无关于《六尺之下》本身。
《六尺之下》五季共63集,每一集都以一个凡人荒诞或惯常的死亡开始,一直到第五季,再以费雪一家以及与之生命中有过交集的人的相继离世作结,完成了一个美国殡葬业家族两代人生命的轮回。
第一季第一集伊始,就以费雪家族里父亲的意外离世开篇,然后便是其余家族成员在怪诞的状态下仓促的出场,从而奠定了该剧边缘、荒诞、黑色幽默的总基调。
然后几集看下来,你又会发现这个家族里似乎没有一个正常人,个个都是怪咖,即便是已经离世的父亲,也被发现生前的许多不为人知的一面。
他们行为怪诞,举止荒唐,漠视传统,游离规则,同时内心又无比挣扎纠结。
然而在暗自窃笑之后,你又觉得他们有一些可爱,有一些率真,甚至有一些熟悉。
直到终于有一集,于某个瞬间,你会忽然发现他们中的某一个像极了我们身体内的另一个自己——那个被传统、规则禁锢了很久的,或者被我们藏匿了很久的,另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自己。
于是,伪装尽数卸去,灵魂渐趋打开,我们袒露出内心最柔软的那一部分,温情脉脉的看着他们琐屑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庸常人生中的悲欢离合,仿佛是在看着自己的另外一种人生。
直至有一天他(她)溘然长逝,长眠于六尺之下,而关乎我们自己的另外一种人生,也被埋葬,永入苍茫。
于恍惚之间,便似乎有了一种已然活过一次的沧桑感。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又何尝不是如此,仓促或者漫长的数十年里,在经历了至亲的人一个个相继离世之后,终于有一天自己也撒手人寰,于是万念俱灭,万事俱空,这个或缤纷或凄凉的世界于我们而言又重新归于荒凉。
同样是描写死亡,《活着》简直是卖惨,而six feet under 以黑色幽默的风格将生死、家庭、婚姻、内心阴暗、执念表现得深刻得窒息。
比起那些装B的说教片鸡汤片显得更高级。
第五季当然是整部剧的巅峰,但人物塑造通过前四季才得以更加丰满立体。
没有人物的救赎与反转,这才是人生,充满了讽刺与孤独。
S2E05那个呛死的独居女人让我心颤以至于我现在吃饭边上都会将一杯水和手机放在可及处越接近结束越不舍得看完,虽然做好了准备,可还是被震撼一边觉得舒心,瞧,电视剧里的人生也是如此fucked up一边又看得心悸,太接近现实,生活从未顺心如意,刚越过艰难险阻,前方依然布满荆棘从未间断.sia的嗓音出来到滚动名单结束,对着屏幕整整哭了十分钟,一边哭一边纳闷,没来由的止不住眼泪,完全恍惚崩溃喘不过气,恨不能搥心肝编剧全程穿插着各人逗趣的脑洞(David为主)场景,企图缓解压抑有几分苦中作乐的意味,人生从来是喜悲剧,漫长的苦痛中夹杂着短暂的欢喜,从来是.死亡在这里看来,无疑是一种最彻底的解脱
'You're never going to have your little happily-ever-after moment, no matter how many white veils you put on it. You are just too fucked-up for all that.'See, that's the reason I don't like being taken photos - I hate the idea that one day, some total strangers hold my pictures and say, 'Can you believe this is the person I used to have a huge crush on? She had great shoulders.' That will be my worst nightmare. Photographers, get lost! There's a very interesting vignette where Billy took the comments very personally on how washed-up he'd become and stopped his medication. A very truthful insight it offers - artist is just a euphemism for maniac who is emotionally unstable, fucked up, self-destructive. - 'It is hard to get your shit together with someone watching.'- 'It is. But when no one's watching, where are you then? Where the fuck are you then?'Very becoming in regard to my most recent focus of academic work - what is a man's position in this world in a sense of how to assert one's being against all the odds. As Leslie said, there are ways one presents him/herself to this world, sounding metaphysical admittedly, yet one's subjective perceptions of his/herself are inseparable from those of his/her surroundings. Another way to put it would be how one feels he is judged is the how he judges himself.
曾經我們都在。
曾經在車尾廂發現自己的墓碑。
曾經把搖頭丸當亞士匹靈。
曾經在廚櫃發現中國娃娃。
曾經結七次婚。
曾經在機場的儲物室造愛。
曾經在停屍間吸毒。
曾經被雷電擊中。
曾經一起看《宇宙靜悄悄》。
曾經把倒後鏡中死去的哥哥甩掉。
曾經在巴士站遇見死去的父親。
曾經在下雨時被告訴甚麼都不緊要。
曾經很滿足很滿足。
曾經舉辦展覽。
曾經在辦公室工作。
曾經聽俄羅斯人禱告。
曾經在觀眾席上給羞辱。
曾經在電影的中途離開。
曾經在電影的中途回來。
曾經刷好牙才上床。
曾經與妓女午餐。
曾經用刀子把自己的紋身割掉。
曾經渴望自己的弟弟。
曾經被捕。
曾經覺得生命是地獄。
曾經在林中射殺自己生命裡的男人。
曾經被雀鳥侵犯。
曾經以西班牙的島嶼吻妳。
曾經向自己的恐懼迎面撲去。
曾經夢見死神。
曾經在印度餐廳的樓上消磨光陰。
曾經學會不再求問生命裡的不可知。
曾經被毆打。
曾經被愛護。
曾經撞車而倖存於此。
曾經與同性戀的男人上床。
曾經被看進眼眸深處﹐說:「妳可以。
」曾經覺得所有宇宙的粒子都在召喚你。
曾經在伊拉克給炸掉一只手﹐兩條腿。
曾經渴望而得不著。
曾經墮胎。
曾經因為不忠而擁有最美好的禮物。
曾經在性愛派對全身而退。
曾經因為拍照而被掌摑。
曾經停止喫藥。
曾經為了生命的神奇而落淚。
曾經與哥哥的情人一起尋找斷了的腳。
曾經擔心自己不夠好。
曾經用一生的時間擔心自己不夠好。
曾經昏迷。
曾經為了尊嚴而做出愚蠢的事。
曾經覺得妳神秘﹐而且迷人。
曾經在越戰的前夕瘋狂造愛。
曾經我覺得但凡失去也是美。
曾經成為別人的助手。
曾經以為學習是一種救贖。
曾經想擁有屬於自己的孩子。
曾經你和我是那麼好。
曾經被蜜蜂啃咬。
曾經被船漿搞爛唯一的身軀。
曾經快樂得像七歲的孩子。
曾經為陌生人挑選喪服。
曾經好好學習呼吸好去插最美麗的花。
曾經洞察妳和我一樣是寂寞到出了毛病。
曾經痛恨自己的父母。
曾經以為別人的自傳是為自己一個而寫的。
曾經在醫院等待天明。
曾經妒忌妳在舞台上耀目的喝采。
曾經向死人尋問。
曾經在夜裡不成眠的禱告。
曾經為將行之人錄一張唱片。
曾經一邊駕駛﹐一邊痛哭。
曾經回頭告訴妳:「我會飛。
」曾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去完成拼字遊戲。
曾經把一樣顏色的內衣褲﹐全部摺好。
曾經收到糞便郵件。
曾經接受電療。
曾經在百貨公司高買。
曾經一邊編織衣裳一邊計劃著離開一個人。
曾經我以為健康的食物能拯救世界。
曾經殺掉一條蛇。
曾經餵女人喫玻璃。
曾經親手埋葬妳。
曾經被自己的車輾過。
曾經以為幻燈是星星。
曾經在洗手間被一個理髮師壓倒。
曾經聽到母親的叫床聲。
曾經我相信我們有一天能夠好好在一起。
曾經他無法戒煙。
曾經在教會宣告自己是同性戀。
曾經想忘掉自己是自己。
曾經陽光明媚。
曾經原諒妳的過失。
曾經醒來在自己的髮間找到葉子。
曾經因為你很悶而幹掉你。
曾經為了地下室湧出鮮血而不知所措。
曾經覺得這一切都值回票價。
曾經我覺得世上只有一個人真心愛我。
曾經因你的遠離而引以自豪。
曾經到動物園看長頸鹿的近親。
曾經在你病發的時候在你耳邊說話。
曾經拼出沒有人懂的生字。
曾經想成為一位律師。
曾經在車廂中給吮腳趾。
曾經在面試時泣不成聲。
曾經願意跟黑幫浪跡天涯。
曾經答應每天都去探望你。
曾經為兒子的第一個女人唱頌歌。
曾經放火。
曾經久別。
曾經重逢。
曾經答應為你拍裸照。
曾經打破別人的杯子。
曾經我相信妳拯救了我的人生﹐現在亦然。
曾經我央求你去過自己的人生。
曾經我答應妳如果有戰爭﹐我會去加拿大。
曾經一起買古董傢俬。
曾經我覺得我今生今世沒法再擁抱你。
曾經在那黑而又黑的地方只有我一人。
曾經每個人都在等待。
曾經我們都在。
在我們兩眼昏花濛白﹐感情磨蝕遠逝﹐心臟勞累乏力之前﹐我們不但曾經學會過吸氣﹐也曾學會過呼氣﹐學會過堅持﹐也學會過放開。
我們不能只學一種﹐否則無法存活。
所以我們學會了生﹐也就會學習死。
正如有了你﹐也就有了我。
曾經曾經﹐這一切﹐和我們﹐統統都在。
最后一集对我来说是一个解脱。
对着个剧有一个复杂的感受,从第一季的非常喜爱,到第四季的受不了,几乎要看不下去了,都是看在对第五季一致的好评的面子上,才看完的;最后几分钟的确是无可救药的催泪,死亡是每个人的终点,谁也避免不了,对于无法逃避内心挣扎,在每一天平淡枯燥的痛苦里纠结的人生来说,死亡是一种解脱。
看了幕后特别篇,原来这样的剧,是由一个组的writer来写的,每集由不同的作者写,而且并不由一个人连续写几集,象故事接龙一样,难怪每集的水平参差不齐。
第一季总是最好的,看了第一季我几乎要把这个剧列为我评价最高的剧了,黑色幽默是我最爱看的主题,第一季有无数亮点,开头的死者都和故事有一些牵连,也真正影响着角色的生活,启发和刺激角色去面对真实的自己。
然后的情节就渐渐琐碎纠缠起来,除了claire 这条线始终比较丰富,David 在出柜和 keith 确定关系以后的故事也开始牵强起来,到了第四季也有了为写下去而硬扯的故事了。
而Nate的戏始终是最让我觉得磨叽但是又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两个人之间亲密关系的真实写照,应该每个人都会在他的故事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每个人的程度各有不同,但是多多少少都会有。
当然这也是正常的,青少年时期的人生总是有比较大的跌宕起伏,而到了一定年纪,能做的就只是在感情世界的一潭死水里面搅和了。
虽然看似没有什么正面评价,但这几乎已经是如今的我对于虚构作品能给予的最好评价了,更别说里面有数量可观的值得回味的对话,对人生的一些感悟和嘲弄。
很久没有对一个故事这么投入了,现在看了以后对作者没有失望,不屑,鄙视其中任意一种感觉的的作品不多了。
死亡无疑是这个剧的重要的主题,编剧就是那个American Beauty 的编剧,剧终的特别篇里,他得意地侃侃而谈,但是这个和American Beauty 有很多共同点的剧,因为拉得太长,太多令人看得都要抑郁了的纠结,而冲淡了对人生的嘲弄。
但是没错,死亡是一个解脱,不管每集开头那个倒霉蛋想死还是不想死,他都解脱了,留下来处理麻烦的,是殡葬业者和他们的顾客们。
第一季第一集的相聚,第五季第十二集的分离。
还行。但不是那种想看第二遍的剧
喜欢最后9分钟温暖的光线 喜欢clair的红头发 害怕死亡的不可预知性 即使知道生命就是如此
最好的美剧。
最后几集好赞。。。在感叹了hbo极具夸张的拍摄手法以后,突然觉得,这荒诞里也是充满了深深的无奈,人生的各种苦痛被放大后,隐约地居然让人有点想去靠拢,想去经历。
在午夜看完最后一集,突然发现只有放声大哭才能释放所有的情感.看过的迄今为止最好的电视剧集,但不敢再看一遍.编剧能有多残忍.将所有的绝望悲哀苦难都一层层剥给你看.五季阴暗灰色的底调在最后的十分钟突然开始明媚.随着Clair一路开往光明,跟着这部剧三个月来的压抑揪心再也难以抑制...
美剧最恶心人的地方在于,它们只有两种结局:1.烂尾 2.腰斩从来就没有人想过“这部剧该如何结束”这个问题,总想着榨干这部剧最后一滴油水╮(╯_╰ )╭
最优剧作
leave me...
簡直不忍卒看
sfu絕對是經典, finale 也是one of thebest. (只是結局前我真的不喜,whybreak up that two;_; )
depressing yet inspiring
完美的剧
所谓有始有终就是要把无聊进行到最后一集。大哥的炮友一家都是神经病,她弟弟不是躁郁症,是精神分裂症吧;老二的玻璃心在最后一季发挥到了极致,别说他老公,连我都想扇他;老三终于在嗑药中结束了自己可悲的大学生活;最后的歌不错
Finale我暴哭,太美了。一开始以为是幻想,然后意识到不是的,是她还未知的所有人的生命摊开讲完。每集开头是一个死亡,直到最后是一个出生。"Stop listening to the static.""You can't take a picture of this. It's already gone."还有小孩说他想当消防员啊但是...以及不得不说爸爸是迷人得多的死人
硬撑的第三季到第五季啊……Fisher家已经全部是bitch…Claire的自私自利并且永远觉得自己有理跟她妈如出一辙。Nate和David则是硬拗的傻x. 真的是匪夷所思。
(201511040000)Nate: Claire, you wanna know a secret? I spent my whole life being scared. Scared of not being ready, of not being right, of not being who I should be. And where did it get me?
最后一集救了一整季……
这不是最接近生活的一部剧。这就是生活。
有深度的一部剧 人物塑造和表演都很成功 但是整体基调太过平淡导致看不进去